前段時間,有一位家長向我們反映了這樣一個問題:昨天下班回家,發現女兒手上帶了一副兒童手表,我問女兒這塊表從哪里來的,孩子支支吾吾不說話,在我逼問下,才回答去朋友家玩看到這塊手表,偷偷拿回來了。我很生氣批評她,說不經別人的同意就拿別人的東西是偷竊,嚴重點要坐牢的。一說完,女兒就嚎啕大哭,怎么都勸不住········其實孩子偷東西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,可以說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,但家長們對此卻是想不出合適的教育方法,很是無奈。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孩子偷東西家長怎么處理。
對于孩子偷東西的情況,許多家長會由于情緒失控,做出過激的反應,導致孩子不僅沒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反而引發其他問題,導致親子之間出現巨大的裂痕,難以彌補。因此家長在對待這一問題時,一定要保持理智,思考出合適的方法,加以解決。
1、控制情緒
許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偷東西后,會覺得面子掛不住,認為孩子這一行為是在打自己的臉,讓別人知道了會很丟臉。因此他們就會情緒失控,選擇去斥責、打罵孩子,讓孩子長記性,不敢再犯。但其實這個方法不可取,家長應該要控制好情緒,運用合適的方法,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來解決問題。
2、傾聽孩子想法
家長可以去跟孩子進行一個深入的交談,了解孩子做出偷東西這一行為背后的動機,并理解孩子的意圖。此外,家長也要去溫和的教育孩子這一行為其實是不正確的,需要向東西的原主人道歉并給予一定的賠償。
3、滿足孩子需求
孩子會做出偷東西的行為,說明孩子是很喜歡這件東西的。因此家長不妨滿足孩子的需求,盡量給他們買下這個東西,算是對孩子知錯能改的鼓勵和肯定。
孩子每個行為背后都隱藏著許多動機,孩子偷東西也是如此。孩子會在很多方面的因素驅使下,做出偷東西這一行為。家長需要重視這方面的內容,找到根源所在,及時揪住苗頭。
1、本性作祟
喜歡一件東西,人的本性就是會占為己有,只是在道德的約束下,不會輕易做出這樣的行為。但是孩子由于年齡還小,道德素養比較低,還是會更多按照本性做事,因此在看到自己喜歡的事情,就會去把它霸占,變成自己所屬的。
2、缺乏物權意識
很多孩子可能缺乏物權認識,再加上父母對這一方面疏于管教,就會讓孩子分不清“偷”和“拿”的區別,在大人看起來是偷的行為,在孩子眼中只是拿,拿一個東西是一件很小、沒有錯誤的事情。
3、孩子需求沒得到滿足
家長如果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,在孩子很渴望一個東西時沒有給他買,孩子自己就會去想辦法拿到這個它,就會做出偷東西的行為,及時知道這個行為是不對的,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。
俗話說“小時偷東西,長大金監獄”,這說明如果家長沒有在孩子剛剛有偷東西這一行為時及時教育孩子,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并加以改正的話,就會讓孩子偷東西上癮,最后變得不可挽救,為時已晚。
1、道德素質低下
很多孩子偷了一次東西,如果沒有及時改正,就會一偷再偷,對偷東西產生一種強烈的依賴性,養成偷竊的不良習慣,難以改正,就會喪失道德的束縛力,只憑本性去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占為己有。
2、影響風氣
孩子是極其容易受到周邊環境影響的,如果一個孩子喜歡偷東西,就會帶動他周邊的孩子也做出偷竊的行為,就會形成一股不良風氣,扭曲孩子的三觀。
3、走上犯罪道路
很多孩子偷東西上癮后,就不再滿足偷一些很普通的東西,而是會選擇一些貴重、有價值的物品,而一旦這些物品達到了盜竊罪的價值,孩子就會構成了盜竊罪,會背上犯罪的枷鎖。
總之在面對孩子偷東西這一嚴重問題時,家長一定要多關心孩子,及時揪住苗頭,正確引導孩子走出誤區,讓孩子的人生一片光明。以上就是孩子偷東西家長怎么處理的內容,感謝閱讀!